1948年 英國委任統治結束,以色列宣布建國(5月14日)
阿拉伯五國入侵以色列(5月15日),以色列國防軍組建獨立戰爭(1948年5月-1949年7月)
1949年 與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簽訂停戰協定,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和約旦分治,選舉第一屆議會,以色列被接納為聯合國第59個會員國
1948-52年 大規模移民來自歐洲和阿拉伯國家
1956年 西奈戰役
1961-62年 阿道夫·艾克曼因參與大屠殺而在以色列受審並被處決1964年從北方基內雷特湖引水至半乾旱的南方的全國輸水工程峻工
1967年 六日戰爭;耶路撒冷重新統一
1968-70年 埃及對以色列進行消耗戰
1973年 贖罪日戰爭
1975年 以色列成為歐洲共同市場的非正式成員
1977年 利庫德集團在議會選舉後組成政府;30年工黨統治結束,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訪問耶路撒冷
1978年 包括中東全面和平的框架和巴勒斯坦自治建議的《戴維營協議》簽訂
1979年 以埃和平條約簽署,梅納赫姆·貝京總理和安瓦爾·薩達特總統獲諾貝爾和平獎
1981年 以色列空軍摧毀了即將投入使用的伊拉克核反應堆
1982年 以色列完成從西奈半島三個階段的撤軍,"加利利和平行動"將巴解組織(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恐怖主義分子逐出黎巴嫩
1984年 民族團結政府(利庫德和工黨)在選舉後組成,"摩西行動",空運埃塞俄比亞的猶太移民
1985年 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1987年 在以色列管理區內開始出現廣泛的暴力行為(阿拉伯人稱作起義)
1988年 利庫德在選舉後上台執政
1989年 以色列提出四點和平建議,來自前蘇聯的猶太人大規模移民開始
1991年 在海灣戰爭期間,以色列遭伊拉克"飛毛腿"導彈襲擊,中東和平會議在馬德里召開"所羅門行動",從埃塞俄比亞空運猶太人
1992年 與中國和印度建立外交關係,以工黨的伊扎克·拉賓為首的新政府成立1993年以色列與作為巴勒斯坦人代表的巴解組織簽署《關於巴勒斯坦人臨時自治安排的原則宣言》
1994年 加沙地帶和傑里科地區實行巴勒斯坦人自治,同羅馬教廷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設立摩洛哥和突尼斯利益代表處簽署以約和平條約,拉賓、佩雷斯和阿拉法特獲諾貝爾和平獎
1995年 在西岸和加沙地帶實施擴大的巴勒斯坦自治;巴勒斯坦委員會選舉產生
總理伊扎克·拉賓在和平集會上被暗殺,西蒙·佩雷斯成為總理
1996年 反對以色列的阿拉伯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活動升級"憤怒的葡萄行動",對真主黨恐怖主義分子襲擊以色列北部進行報復,在阿曼和卡塔爾設立貿易代表處,本傑明·內塔尼亞胡經選舉成為總理,組成以利庫德集團為首的聯合政府,阿曼在特拉維夫設立貿易代表處1997年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自治權力機構簽署希伯倫議定書
1998 年 以色列慶祝建國50週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署瓦伊河備忘錄,為實施過渡協議提供便利
1999 年 埃胡德·巴拉克(左翼的“一個以色列黨”)被選舉為總理;組成聯合政府,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署“沙姆-沙伊赫”備忘錄
2000年 教皇若望保祿二世來訪,以色列從南黎巴嫩安全區撤軍,以色列被聯合國、西歐和其他集團所承認,再次出現暴力事件(阿拉伯人稱作起義),巴拉克總理辭職
2001年 利爾·沙龍(利庫德集團)被選舉為總理;組成具有廣泛基礎的團結政府發表沙姆-沙伊赫實況調查委員會報告(the Mitchell Report),提出巴-以安全實施工作計劃(原則停火計劃),旅遊部長雷哈瓦姆·澤維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暗殺
2002 年 以色列發起“防衛盾”行動,以應對巴勒斯坦人的多次恐怖主義襲擊,沙龍總理解散議會,提出在2003年1月28日舉行新的選舉
2003 年 阿利爾·沙龍總理組成中-右翼聯合政府以色列接受“路線圖”計劃2005年以色列執行“脫離接觸計劃”,該計劃得到以色列政府和議會的批准
2006年 阿利爾•沙龍總理中風後,埃胡德·奧爾默特成為代總理,3月28日以色列舉行大選,埃胡德·奧爾默特總理組建新政府,針對巴勒斯坦在加薩地帶以及真主黨在黎巴嫩南部的恐怖主義活動,以色列舉行軍事行動。
2007年 西蒙·佩雷斯經以色列議會選舉成為總統,哈馬斯以暴力方式佔領加薩地帶後,以色列宣布對加薩為“敵對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