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vXParagraph1
起初,比扎萊爾學校的藝術定向是想通過把歐洲繪畫技巧與中東裝飾形式相結合,創造一種"正宗猶太藝術",於是便產生了許多表現《聖經》場面的繪畫。這些作品描繪與對來日的烏托邦遐想聯繫在一起的對往昔的浪漫主義領悟,其中的形像多取材於古代的猶太東正教社團和當地的貝都因部落。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包括沙米爾·赫森伯格(1865-1908年)、埃夫拉姆·列勒恩(1874-1925年)和阿貝爾·潘(1883-1963年)。
第一次重要的藝術展覽(1921年)在耶路撒冷舊城的大衛古城堡舉行,參展畫家大都來自比扎萊爾學校。然而此後不久,比扎萊爾學校那種民族風格、東方氣息的直陳手法已顯得落伍,受到來自兩方面的挑戰:一方是比扎萊爾學校內部年輕的反對派,另一方是新到以色列的藝術家,他們開始尋找一種適合於他們稱之為"希伯來"藝術的表現方式,與"猶太"藝術分庭抗禮。他們為了標榜新的文化認同並表示他們關於以色列可以作為民族復興發源地的看法,便在創作中運用近似原始的技巧描繪近東地區的日常現實,突出風景畫面中的強光部分和明快色調,著意刻畫異鄉情調如簡樸的阿拉伯生活方式。這些在以色列·帕爾迪、採昂納·塔格、平哈斯·利特維諾夫斯基、那胡姆·顧特曼和雷郁芬·羅賓等人的畫作中都不難看出。 20年代中期,大多數主要的藝術家紛紛轉移到生氣勃勃的新城特拉維夫(建於1909年),那裡從此成為全國的藝術活動中心。
強烈影響30年代藝術的是20世紀初西方的新觀念,尤以源於巴黎繪畫界的表現主義為甚。摩西·卡斯特爾、麥納克姆·山米和阿雷·厄沃赫等畫家的作品傾向於通過變形手法描繪充滿感情的、往往帶有神秘氣氛的現實。雖然題材仍是當地的山川人物,但10年前的直陳手法已逐漸消失,東方和穆斯林氣息已蕩然無存。 30年代中期,一些藝術家為了逃避日益增長的納粹恐怖移居此地,他們帶來了德意志的表現主義。這些移民藝術家有赫爾曼·斯特拉克、莫德查·阿爾頓和雅各布·施泰因哈特,加上大約20年前來到耶路撒冷的德國出生的藝術家安娜·蒂肖和利奧波德·克拉考爾,聚集成為一派,致力於主要表現他們對於耶路撒冷的景色及其周圍群山的理解與感受。這些藝術家對於當地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通過比扎萊爾藝術學校校長阿爾頓和施泰因哈特的領導,在他們的指點下,新一代藝術家日臻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巴黎的聯繫中斷,以及大屠殺造成的心靈創傷,引起一些藝術家(包括摩西·卡斯特爾、伊扎克·丹齊格和阿哈隆·卡哈那)接受嶄露頭角的"迦南人"思想,這一思想通過復興古代神話和異教主題尋求與這片國土的最早居民打成一片,並創造出"新的希伯來民族"。 1948年的獨立戰爭導致納夫塔利·貝澤姆和阿夫拉漢姆·奧菲克等其他藝術家採取了一種社會立場鮮明、富於戰鬥精神的風格。然而,這一時期形成的最令人矚目的流派是"新視野"派,這些人旨在使以色列繪畫擺脫地方色彩和文學瓜葛,進而躋身當代歐洲藝術之林。他們發展了兩個主要趨勢:其一以"新視野"的主將約瑟夫·亞里茨基為代表,追求氣氛的抒情風格,表現依稀可辨的地方風光片斷和冷色調是其特點,採納他的風格的其他人中著名的有阿維格德·斯丹麥茨基和耶海茲克爾·史特來西曼。其二是風格上的抽象派,徘徊於幾何主義和常常以像徵為基本手法的形式主義之間,極其明顯地表現在羅馬尼亞出生的藝術家馬塞爾·揚科的作品中,他曾在巴黎學習,是達達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新視野"派不僅使以色列的抽象藝術獲得了合法地位,而且直到60年代初還是它的主導力量。
60年代的藝術家承上啟下,使"新視野"派的活動和70年代追求個性的時尚得以銜接。史特來西曼和斯丹麥茨基都是特拉維夫市阿維尼學院的教師,給第二代藝術家以極大影響,其中包括拉菲·拉維、阿維瓦·尤里、尤里·利夫席茨和李·尼科爾,他們在尋求個人意象的過程中,以形式多樣的繪畫作品向抒情抽象派的精細畫風提出了挑戰。他們的作品借鑒了各種海外的表現主義和象徵性抽象的風格。
這些藝術家是“十人團”的成員,“十人團”成立於1950年代後期,他們反對藝術領域盛行的普遍主義傾向,著力表現以色列的風光、以色列的人。與包圍在歐洲精英氛圍之中的“新視野派”不同,“十人團”被認為是以色列本土的“薩布拉”和帕爾瑪赫的一代。 1960年代後期,“現實主義”藝術家奧利·萊斯曼和伊扎克·曼布什也加入了十人團。
阿爾頓在比扎萊爾藝術學校是有影響的,尤其在題材和技巧兩方面,這在阿維德格·阿里卡的作品中可明顯看出。他創作的圖形的世界富於強烈的宗教含義,回歸到喚起大屠殺和傳統猶太題材的具象的主題上去,這在約叟·伯格納和沙米爾·巴克的超現實主義繪畫中可以領略到。雅各布·阿加姆是光效應繪畫和活動藝術的先鋒,作品特立獨行,在以色列國內和國外都曾展出並引起人們的關注。
然而70年代的藝術發展到以極簡抽象派藝術為特點,幾乎總是包括使人聯想起當地抽象派繪畫的不定形透明形體。拉瑞·阿布拉姆遜和摩西·格舒尼等藝術家的作品主要表現為對意念的講解而不是對美學的思考。 80年代和90年代的藝術家在個人實驗的氣氛中創作,似乎只是尋求自我滿足和對以色列精神的感受,他們採用的方式是把多種材料和技巧以及形象結合起來,不僅吸收當地素材,也吸收形形色色的普遍性素材,如希伯來語字母和人類的緊張和恐懼情感。平哈斯·科亨-加恩、德加尼特·貝雷斯特、加比·克拉斯莫、齊比·傑瓦、茨韋·戈爾德施坦、大衛·雷伯等人的作品反映出,當前的時尚仍然力求趨於擴大以色列藝術的定義,使之超出傳統概念和題材,既是鄉土文化獨特的表現形式,又是當代西方藝術中一個生機勃勃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