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统治(313-636年) 四世纪末,在康斯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313年)和建立拜占庭帝国之后,以色列故土成了基督教占优势的国家。在耶路撒冷、伯利恒和加利利的基督教圣地上建起了教堂,并且在全国的许多地方建立了修道院。犹太人被剥夺了以前所享有的自治以及担任公职的权利,并且除了每年为哀悼圣殿被毁的那一天(阿布月斋日——犹太教历5月9日)外禁止进入耶路撒冷。
614年波斯人的侵入得到犹太人的帮助,因为犹太人渴望获得解救而复国。波斯人为感谢犹太人的帮助,允许他们管理耶路撒冷,但好景不长,约3年后拜占庭军队重新夺回了该城(629年),并再次驱逐犹太居民。
阿拉伯统治(636-1099年)
阿拉伯人是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632年)后第四年征服这片土地的并持续统治了4个世纪,先是由大马士革,后由巴格达和埃及的哈里发们统治。开始时,犹太人恢复了在耶路撒冷的定居。犹太人社区获准在伊斯兰统治下保护非穆斯林习俗,这种地位使他们的生命、财产和信仰自由受到保护,作为回报,他们得交付特别人头税和土地税。
然而,后来针对非穆斯林的限制(717年)影响到犹太人的公共行为及其宗教信仰和法律地位。对农田课税以重税迫使许多犹太人从农村迁到城里(即使在那里,他们的处境也难有改善),与此同时日益加剧的社会和经济歧视又迫使另外一些犹太人远走他乡。到11世纪末,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社区已大幅度减少,并且部分地失去了其组织和宗教的凝聚力。
十字军时期(1099-1291年)
在此后200年中,该国由十字军统治,十字军是受教皇乌尔班二世的召唤从欧洲来到这里,以便从异教徒手中收复圣地。1099年7月,第一次十字军的骑士及其粗野的军队在围困耶路撒冷5个星期后占领了它,屠杀了该城绝大多数非基督徒居民。那些被围困在犹太教会堂的犹太人虽奋力防守,却只落得被活活烧死或被卖为奴。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十字军通过条约和协定但主要是采取血腥的军事征服将其势力伸展到该国的其余地区。十字军的拉丁王国是少数征服者的王国,他们的统治仅限于一些设防的城市和城堡。
在十字军开辟从欧洲来此的运输路线后,来圣地朝圣的人很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想返回家园。这一时期的文献表明,有300名来自英国和法国的拉比分批返回,一些定居在阿卡,其余定居在耶路撒冷。
穆斯林军队在萨拉丁的领导下赶走十字军后(1187年),犹太人再次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由,包括生活在耶路撒冷的权利。尽管十字军在萨拉丁逝世后重新在该国取得立足点(1193年),但他们的存在只限于一批设防的城堡。十字军最终被在埃及掌权的穆斯林军事阶层——马木鲁克击败(1291年),从而结束了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
马木鲁克统治(1291-1516年)
马木鲁克人管辖的这片土地成为大马士革统治的落后省份。阿卡、雅法及其他港口由于害怕新的十字军到来而被毁,海上及陆上的贸易都中断了。到中世纪末,该国的城镇实际上成了废墟,耶路撒冷大部分已衰败,而犹太人的小社区贫困不堪。政治和经济动荡、瘟疫、蝗灾和毁灭性地震,使马木鲁克人的后期黯淡无光。
奥斯曼统治(1517-1917年)
1517年,奥斯曼征服这片土地后把它分为4个地区,行政上隶属于大马士革省,从君士坦丁堡进行统治。奥斯曼早期,犹太人大约有一千个家庭生活在本土,主要是在耶路撒冷、纳布卢斯、希伯伦、加沙、萨法德和加利利的一些村庄。社区包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犹太人后代以及来自北非和欧洲的移民。
苏里曼苏丹逝世(1566年)之前有秩序的统治带来了进步,刺激了犹太移民。一些新移民定居在耶路撒冷,但大多数去了萨法德,这里的犹太人口到16世纪中期已上升到1万人,这座城成了欣欣向荣的纺织中心和知识分子频繁开展活动的中心。
在这期间,犹太神秘哲学研究兴盛,像《布就之席》中所汇编的对犹太法律的现代解释也从萨法德的研究机构传遍海外犹太人散居区。
随着奥斯曼的统治能力逐渐减弱,这块地方陷入无人过问的状况。到18世纪末,这里的大部分土地为常住在外的地主所拥有,并出租给贫苦的佃农,税收制度不健全且变化无常。加利利的大森林被砍伐殆尽,卡尔梅勒山脉也变成荒山秃岭;沼泽和沙漠侵蚀着耕地。
现代
到了19世纪,中世纪的黑暗逐渐让位于进步的曙光,各西方大国常常通过传教活动占据有利地位。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学者发起了《圣经》考古学的研究;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和美国都在耶路撒冷开设了领事馆。汽船开始在这片土地与欧洲间定期往返;邮政和电报联系也建立了起来;连接耶路撒冷和雅法之间的第一条道路建成。开通苏伊士运河加速了作为连接三大洲的商业要冲的这片土地的复兴。
结果,这个国家的犹太人的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其人数大幅度增加。到了19世纪中期,耶路撒冷城墙内人满为患,促使犹太人在城墙之外建立了第一个居民点(1860年),在随后的1/4世纪中,居民点增加到7个,形成了新城的核心。及至1870年,在耶路撒冷,犹太人占了大多数。犹太人在全国各地买地耕作,新的农村定居点建立了起来,长期仅用于礼拜和文学的希伯来语也被重新起用。这一阶段为创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准备了条件。
犹太复国主义,犹太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其名源于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传统象征“锡安”一词。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就是犹太人在其祖先的家园为犹太人赎罪,其根源是对以色列故土的持续的渴望和深深的依恋,这是千百年来流散在外的犹太人身上所固有的情感。
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一直遭受压迫和迫害,西欧的犹太人对解放——这种解放既没有结束对犹太人的歧视,也未使犹太人融入当地社会的幻想日益破灭,于是政治上的犹太复国主义便应运而生。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成立犹太复国主义组织(1897年),从此政治上的犹太复国主义正式问世。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纲领既有意识形态内容,也包含实际行动,目的是促进犹太人回归故土;推动犹太人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复兴,为犹太人在其故土赢得一个受国际承认和法律保障的家园,犹太人将在这片土地上可以不受迫害,促进自己的生活和特性。
移民
在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推动下和在外交大臣贝尔福勋爵所表明的英国"对犹太复国主义渴望的同情"的鼓舞下,1919年至1939年间,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来到这片土地,每批移民都在不同方面对发展犹太人社区作出了贡献。从1919至1923年,主要来自俄国的约35,000 名移民对以后多年的犹太社区的特征和组织产生了有力的影响。这些先驱者为全面的社会和经济基础设施奠定了基础,发展了农业,建立了农村定居点的独特的公社形式——基布兹和莫沙夫,并为建设房屋和道路提供了劳动力。
1924年至1932年到达的第二批移民有6万人,主要来自波兰,他们发展并丰富了城市生活。这些移民主要定居在特拉维夫、海法和耶路撒冷,他们在那里成立小型企业、开办建筑公司和发展轻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大的移民潮发生在30年代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大约有165,000人。这些新移民许多是专业人员和学者,他们构成了来自西欧和中欧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他们的文化程度、技能和经验提高了企业的水准,改善了城乡的舒适环境并扩大了社区的文化生活。
管辖
英国委任统治当局让犹太和阿拉伯社团各自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犹太社团利用这一权利在各党代表参加的基础上,(1920年)选举出叫作"当选人议会"的自治机构,该机构每年对其活动进行审查并选出全国委员会来实施其政策和方案。它利用当地资源和从世界各地犹太人处募集到的资金,建立并维持全国范围的教育、宗教、保健和社会服务网。1922年,按照委任统治当局的规定,组成代表犹太人的"犹太人代办处"与英国当局、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打交道。
经济发展
在30年的委任统治期间,该地区农业得到发展,建立了工厂,新建的道路遍及全国,约旦河的水被利用来发电,死海的矿藏得到了开发。1920年劳工联合总会成立,旨在促进工人的福利并通过在工业部门建立合作企业以及向合作社农村定居点提供服务来提供就业。
文化
文化生活日益发展,这成为以色列犹太社团的独特现象。艺术、音乐和舞蹈随着专业学校和艺术家工作室的建立而逐渐得到发展。画廊和展厅建立起来,为有鉴赏力的观众观看展览和表演提供场所。新剧的开演、新书问世或一位当地画家举办回顾展会立即受到新闻界的注意并成为咖啡店和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希伯来语与英语和阿拉伯语一起,被承认为以色列官方语言,用于文件、货币、邮票及电台广播。出版工作蓬勃发展,以色列成了世界希伯来文学活动中心。各种风格和流派的剧院向热情的观众敞开大门,人们首次尝试着写希伯来语剧本。
犹太民族复兴和犹太社团重建国家的努力,遭到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的极力反对。他们的愤怒情绪在激烈的暴力时期(1920、1921、1929、1936-1939年)爆发了,犹太人的运输被阻拦,田地和森林被焚烧,犹太人无端遭袭击。犹太复国主义者很早就试图与阿拉伯人进行对话,但最终未获成功,使犹太复国主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严重对立,形成一触即发的局面。英国认识到两个民族运动的目标的对立性,于1937年建议将这个国家一分为二——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犹太领导人接受分治的建议并授权犹太人代办处同英国政府进行谈判,以便重新拟订建议的某些方面。阿拉伯人则毫不妥协地反对分治计划。
由于阿拉伯人大规模反犹暴乱持续不断,英国1939年5月发布了白皮书,严格限制犹太人移民,结果是剥夺了欧洲犹太人逃避纳粹迫害的一个避难所。日后成为以色列第一位总理的戴维·本-古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即宣布:“我们将参战,只当没有白皮书;我们将反对白皮书,只当没有这场战争”。
三个犹太人地下运动活跃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最大的一个是“哈加纳”,是1920年由犹太人社团为保护犹太人的安全而建立的防卫民兵。自30年代中期开始,它对阿拉伯人的袭击采取报复行动并通过群众示威和破坏活动来回敬英国人对犹太移民的限制。1931年成立的“艾特泽尔”反对哈加纳的自我克制,发动了针对阿拉伯人和英国目标的独立行动。最小但最具战斗性的团体“莱契”于1940年成立。这3个组织都随着1948年6月以色列国防军的建立而被解散。
大屠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纳粹政权处心积虑地推行一项系统地消灭欧洲犹太人的总体计划。在这期间,大约有包括150万儿童在内的600万犹太人被杀害。当纳粹军队横扫欧洲之时,犹太人遭到野蛮迫害,受尽一切酷刑和屈辱,并像牲口那样被赶到犹太人聚居区,在那里任何武装反抗的企图都会导致更为严厉的惩罚。他们从聚居区被运到集中营,在那里少数运气好一点的被送去从事苦役,而多数或是在集体处决中被枪杀或是在毒气室被活活毒死。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设法逃出。有些人逃到其他国家,少数加入了敌后游击队,另一些人则被非犹太人冒着生命危险隐藏起来。结果,曾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有活力的犹太人社团的差不多900万人口中只有1/3的人幸存了下来,其中包括在战前就逃离欧洲的人数。
战后,英国对获准进入这块土地并定居的犹太人的人数加紧限制。犹太人社团则组织庞大的拯救大屠杀幸存者的"非法移民"网络来对付这种限制。在1945年至1948年间,尽管英国海军封锁并建立了边境巡逻队拦截难民进入这一国家,但仍有约85,000犹太人经过秘密而且往往是危险的路线被带进这片土地。那些被抓住的人则被扣押在塞浦路斯岛的拘留营中或被遣返回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犹太志愿兵:该地区的犹太人社团中有26,000多名男女志愿参加英国军队,服务于陆、空、海军部队投入打击纳粹德国及其他轴心国的战斗。1944年9月,在国内的犹太人代办处和海外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进行持续努力谋求承认巴勒斯坦犹太人参战后,犹太旅组建起来了,成为英国部队中的一支独立军事部队,拥有自己的军旗和军徽,该旅由大约5,000人组成,参加了在埃及、意大利北部和西北欧的战斗。1945年盟军在欧洲取得胜利后,该旅许多成员都参加了将大屠杀的幸存者带到以色列故土的“非法移民”活动。
通往独立之路
由于犹太和阿拉伯社团之间互相抵触的要求无法加以协调,英国政府请求联合国大会将"巴勒斯坦问题"列入议程(1947年4月)。结果,设立了特别委员会起草关于该国前途的提案。1947年11月29日,大会通过了该委员会关于将该国分为犹太和阿拉伯两个国家的分治方案。犹太社团接受这一方案,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在联合国投票后,当地的阿拉伯好斗分子在来自阿拉伯国家的非正规的志愿者的帮助下对犹太人社团发动暴力袭击,以图阻挠分治决议并阻止建立一个犹太国。以色列防卫组织在遭到几次挫折后击溃了多数来犯部队,控制了分配给犹太国的所有地区。
当英国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5月14日结束时,这片土地的犹太人口已达到65万人左右,形成了拥有完善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机构的有组织的社团,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都已经是事实上的国家,只是没有国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