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

以色列国

  •  
     
    ​      1948年5月14日,根据联合国分治方案(1947年)以色列国宣布成立。不到24小时,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规军就入侵该国,迫使以色列奋起保卫它在其祖先的家园上重新获得的主权。
     
        在这场称为以色列独立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刚刚组建、装备低劣的以色列国防军在15个月时断时续的激烈战斗中击退了入侵者,这场战争夺去了6,000以色列人的生命(占全国当时犹太人口将近1%)。
     
        在1949年的头几个月中,在联合国的主持下,以色列同每个入侵国(伊拉克除外,它至今拒绝同以色列谈判)进行直接谈判,结果达成了一项停战协定,协定反映了这场战斗结束时的形势。这样,沿海平原、加利利和整个内盖夫都归入以色列的主权范围,犹地亚和撒马利亚(西岸)归约旦人统治,加沙地带由埃及人管理,耶路撒冷则被分而治之,约旦控制包括旧城在内的东部,以色列控制西部。
     
        战争过后,以色列集中精力建设国家,犹太民族为恢复它曾经历了长期艰苦斗争。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戴维·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根据"流亡者的聚集"的思想­——这是以色列国存在的理由之核心,它的国门为犹太人敞开,肯定了每个犹太人来该国并且在入境后即获得公民资格的权利。在独立后的头四个月中,大约有5万名新移民来到以色列海岸,主要是大屠杀的幸存者。截至1951年底,总共有687,000名男女和儿童到来,其中30多万来自阿拉伯土地上的难民,从而使犹太人口翻了一番。
     
        独立战争造成的经济负担以及需要供养的人口迅速增加,要求在国内节衣缩食,从国外获得财政援助。
     
        美国政府提供的援助,美国银行提供的贷款和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捐款以及战后德国的赔偿都被用于建造住房、实现农业机械化、建立商船队和国家航空公司、开发可利用的矿产资源、发展工业和扩展道路、通讯和电力网络。
     
           到第一个10年快结束时,工业产出和就业人数都增加了1倍,工业出口增加了4倍。耕地面积的扩大使得所有基本的食品供应除肉类和谷物外都做到自给自足,同时大约有5万英亩(2万公顷)荒芜的土地披上绿装,约500英里(800公里)长的公路两旁也种了树。
     
        由犹太人社团在建国前开创的教育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还包括阿拉伯人在内。所有年龄5-14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自1978年以来,义务教育延长至16岁,免费教育延至18岁)。文化艺术繁荣起来,把中东、北非和西方的特色融汇一起,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既带来了自己社团的独特传统,也带来了他们几代人曾居住过的国家中所盛行的文化。当以色列庆祝其成立10周年时,人口已超过200万。
     
    1956年西奈战役
        然而,建设国家的这些岁月一直被严重的安全问题的阴影所笼罩。1948年的停战协定不仅未为永久的和平开辟道路,而且还不断地遭到破坏。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951年9月1日决议相矛盾的是,以色列和驶往以色列的船只被禁止通过苏伊士运河;加紧了对蒂朗海峡的封锁;恐怖主义小队从邻近的阿拉伯国家进入以色列,日益频繁地进行谋杀和破坏活动;西奈半岛逐渐成为埃及巨大的军事基地。
     
        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方军事联盟一缔结(1956年10月),即对以色列存在构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在一场8天的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夺取了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在离苏伊士运河以东10英里(16公里)处停了下来。联合国决定沿埃及-以色列边界部署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埃及保证埃拉特湾自由通航,以色列则同意分阶段(1956年11月-1957年3月)从几周前夺取的地区撤退。结果,蒂朗海峡开放了,这样以色列就可以同亚洲和东非国家发展贸易,还可以从波斯湾进口石油。
     
    巩固的年代
        在以色列建国后的第二个10年期间(1958-1968年),出口增加了1倍,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约10%。一些以前靠进口的商品,如纸张、轮胎、收音机和电冰箱现在由国内生产,而增长最迅速的是金属、机械、化学和电子部门。由于国内市场对本国生产的粮食的需求正迅速接近饱和点,农业部门开始种植更多种类的作物用于食品加工以及新鲜农产品出口。除了海法现有的深水港外,第二个深水港在地中海沿岸的阿什杜德建成,以应付日益增多的贸易量。
     
        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以色列议会的永久会址,哈达萨医疗中心和希伯来大学也在新址上建立起来,取代了在斯科帕斯山上的原有建筑,原有建筑在独立战争后不得不被遗弃。与此同时,建起了以色列博物馆以收集、保护、研究和展览犹太民族的文化艺术珍品。
     
        以色列的对外关系稳步扩大,同美国、英联邦各国、多数西欧国家,几乎所有的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以及一部分亚洲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庞大的国际合作方案开始实施,数以百计的以色列医生、工程师、教师、农学家、灌溉专家及青年工作者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一起分享他们的专门知识和经验。1965年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互换了大使,此举之所以一再被推迟是因为犹太人民对纳粹政权(1933-1945年)的反犹罪行有着痛苦的记忆。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前有人强烈反对,并为此进行了公开辩论。
     
    审判艾克曼:1960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灭绝(犹太人)计划的主要策划者之一阿道夫·艾克曼被押解到以色列根据《纳粹和纳粹同谋人惩治法》(1950年)受审。这次审判于1961年4月开庭,艾克曼因犯有反人类和反犹太人民罪而被判处死刑。他向最高法院提出的上诉被驳回后于1962年5月30日被绞死。这是唯一的一次依照以色列法律执行的死刑。
     
    1967年的六日战争
        阿拉伯恐怖主义分子越过埃及和约旦边界的突袭行动升级,叙利亚持续炮轰北加利利的农业定居点和阿拉伯邻国的大规模军事集结,使人们对另外10年相对平静生活的希望破灭了。当埃及再次调动大量部队进入西奈沙漠(1967年5月)、命令(自1957年起部署在此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撤出这一地区,重新封锁蒂朗海峡并同约旦结成联盟时,以色列发现自己的四面八方都是怀有敌意的阿拉伯军队。既然埃及违反了1956年西奈战役后所达成的安排,以色列便行使了其固有的自卫权,在南边对埃及进行了先发制人的袭击(1967年6月5日),随后又在东边对约旦进行反击并在北边击溃了在戈兰高地挖壕固守的叙利亚军队。
     
        6天的战斗结束时,新的停火线取代了以前的停火线,犹地亚、撒马利亚、加沙和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都在以色列的控制之下。于是,北方的村庄从叙利亚19年来经常不断的炮击下解放出来,以色列和驶往以色列的船只通过蒂朗海峡有了保障;自1949年以来由以色列和约旦分治的耶路撒冷重新统一由以色列当局管辖。
     
    从战争到战争
        战争过后,以色列外交上的任务是将军事成果转化为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242号决议为基础的永久和平,该决议要求"承认该地区每一国家之主权、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与其在安全及公认之疆界内和平生存而不受威胁和武力行为之权利"。但正如在喀土穆首脑会议(1967年8月)上所宣布的那样,阿拉伯的立场是"不同以色列媾和,不同以色列谈判和不承认以色列"。1968年9月,埃及发动了一场"消耗战",在沿苏伊士运河两岸进行零星的干扰行动,这种行动逐渐升级为全面的局部战斗,致使双方伤亡惨重。1970年,埃及和以色列同意沿苏伊士运河再次停火,战争行动遂告结束。
     
    1973年赎罪日战争
        边境3年相对的平静被赎罪日的枪声所打破。在这个犹太历中最神圣的日子,埃及和叙利亚共同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跨过苏伊士运河,而叙利亚军队渗透到戈兰高地。在以后的3周内,以色列国防军扭转了战争态势并击退了进攻者,跨越苏伊士运河进入埃及并推进到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20英里(32公里)的地方。以色列同埃及和以色列同叙利亚之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艰苦谈判,达成了一项脱离接触协议,根据此项协议,以色列从战争期间夺取的部分领土撤出。
     
    1982年加利利和平行动
        以色列同黎巴嫩的国际边界线从未受到任何一方的破坏。然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在被逐出约旦(1970年)之后重新部署在黎巴嫩南部并对以色列北部(加利利)的城镇和村庄屡次进行恐怖主义行动,造成许多人员伤亡和巨大破坏,以色列国防军于是越过了边界进入了黎巴嫩(1982年)。"加利利和平行动"摧毁了巴解组织在该地区的大批组织机构和军事设施。此后18年来,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毗连以色列北部边界的地区保留了一个小小的安全区,以保护加利利居民免受敌对分子不断的袭击。
     
    恐怖主义早在以色列建国之前并自那时以来,阿拉伯和巴勒斯坦针对以色列的恐怖主义已存在数十年之久。1967年六日战争之前的二十年内,成千上万次恐怖分子的袭击造成了以色列平民的伤亡。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成立使恐怖主义愈演愈烈。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属下的各种恐怖组织在以色列国内和国外发动了无数次的攻击。最令人震惊的一次攻击是1972年在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枪杀以色列运动员。虽然巴勒斯坦人在1993年承诺放弃恐怖主义,以此为巴—以和平进程奠定基础,但是恐怖主义的袭击从未间断,而且自2000年9月之后更加猛烈,造成1,000多名以色列平民死亡,几千人受伤。
     
        以色列每年都专门举行纪念活动,悼念遇刺身亡的伊扎克·拉宾总理。他于1995114日被犹太极端主义分子暗杀,使全国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拉宾是一位士兵出身的政治家,他走过硝烟弥漫的战场,领导国家踏上了和平之路
     
    从战争到和平
        1977年以色列议会选举使利库德集团——自由派和中间派的联盟一上台,结束了工党差不多30年的掌权局面。新总理梅纳赫姆·贝京一台上就重申所有前任总理的承诺,要争取这一地区的永久和平并呼吁阿拉伯领导人走到谈判桌旁来。
     
        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1977年11月),打破了阿拉伯一贯拒绝以色列和平呼吁的局面,埃及和以色列随后在美国的主持下举行谈判。由此产生的《戴维营协议》(1978年9月)规定了中东全面和平的框架,其中包括一份巴勒斯坦自治的详细建议。
     
        1979年3月26日,以色列和埃及在华盛顿缔结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间长达30年的战争状态。根据该条约的条款,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以互相承认的国际边界代替以前的停火线和停战协定。
     
        1991年马德里和平会议之后,约旦和以色列进行了三年的谈判。1994年7月,约旦哈希姆王国的侯赛因国王与伊扎克·拉宾总理发表了一项宣言,结束了两国之间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1994年10月26日,在阿拉瓦边界交界处(靠近以色列的埃拉特和约旦的阿喀巴)签署了约-以和平条约,美国总统克林顿出席了签字仪式。
     
    国内的挑战
        在80年代和90年代,以色列吸收了100多万新移民,他们主要来自前苏联、东欧和埃塞俄比亚。如此多的新消费者以及大量熟练和非熟练工人的流入加上控制通货膨胀的严厉措施,使得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西方国家中属最快的。
     
        1984年议会选举后上台的政府由两个主要政治集团——工党(左/中)和利库德(右/中)组成。它于1988年被利库德领导的联合政府所取代,4年任期后1992年又为工党和中左翼小党联合政府所接替。伊扎克·拉宾总理1995年被刺后,于1996年进行了新的选举。本杰明·内塔尼亚胡通过对总理的直接选举上台执政,组建了以利库德集团为首的联合政府。之后不到三年的时间,他的政府就被击败了。1999年,中左翼政党“一个以色列党”的领导人埃胡德·巴拉克被选为总理,并成立了联合政府;他于2000年12月辞职。利库德集团领导人阿利尔沙龙于2001年初当选总理,2006年初,他因中风而无法行使总理职能。埃胡德·奥尔默特-以色列前进党首脑,遂取代沙龙出任总理。
     
        每一届政府都根据自己的政治信条致力于实现和平、发展经济和吸收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