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Biblical Times

《圣经》时代

  • icon_zoom.png
    7th century BCE silver scroll found in Jerusalem, containing the priestly benediction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7th century BCE silver scroll found in Jerusalem, containing the priestly benediction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公元前7世纪的银制书卷碎片, 上面刻有大祭祀的祝福祈祷文。 (耶路撒冷出土,以色列文物局提供)
     
    《圣经》时代
    犹太民族的祖先
        犹太人的历史约始于4,000年前(公元前17世纪),祖先是亚伯拉罕及他的儿子以撒和孙子雅各。在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文物可上溯到公元前2000-1500年,证实了《圣经》描述的他们所过的游牧生活方式。《创世纪》记述了亚伯拉罕如何奉召从迦勒底的乌尔来到迦南去造就一个只信仰上帝的民族。当饥馑肆虐迦南时,雅各(以色列)、他的12个儿子及其家族定居在埃及,后来他的子孙沦为奴隶,被迫劳动。
     
    出埃及和定居
        在经受400年的奴役后,古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获得自由。据《圣经》记载,上帝选择摩西带领他的人民离开埃及回到允诺给他们祖先的以色列故土(公元前13-12世纪)。他们在西奈沙漠中流浪了40年,在那里,他们形成了一个民族,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并为他们的一神教信仰赋予了形式和内容。走出埃及(公元前1300年)在犹太民族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并成为自由和解放的普遍象征。犹太人每年都庆祝逾越节、戒律节和住棚节,以纪念那个时代的事件。
     
        在此后200年中,古以色列人征服了大部分以色列故土,进而成了农民和工匠,随后经济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下来。相对的和平与战争交替出现,在这段时期中,人民团结在因政治、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而被推举为领袖的"士师"的周围。这种部族组织的固有弱点在面临腓力斯丁人(来自小亚细亚的航海民族,定居在以色列的地中海沿海)的威胁时就暴露出来,要求有一位统治者能将各部族联合起来,并通过继承来将其统治地位永久化。
     
     
    君主国
        第一位国王扫罗(公元前1020年)领导以色列跨越了一个过渡时期,从松散的部族组织过渡到他的继承人大卫建立的完整的君主国。
     
        大卫王(公元前1004-公元前965年)通过成功的军事远征,包括最终击败腓力斯丁人以及通过同邻近的王国结成友好联盟,将他的王国建成了该地区的大国。后来,从埃及边界和红海到幼发拉底河两岸,他的权威都得到了承认。在国内,他将12个以色列部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王国,并使他的首都耶路撒冷和他的君主政体成为该国国民生活的中心。《圣经》的传说还将大卫描绘成一位诗人和音乐家,相传《诗篇》中的诗句为他所作。 
     
        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公元前965年-公元前930年)作为继承人,进一步加强了这一王国。所罗门通过与周边国家国王缔结条约和政治联姻,确保了他的王国的和平并使以色列跻身于那个时代的强国之列。所罗门开发了采铜、金属冶炼等重要行业,从而扩大了对外贸易并促进了国内繁荣,同时,他建立了新城镇并在具有重要战略和经济意义的老城镇设防。他最大的成就是在耶路撒冷建立圣殿,使之成为犹太人国家和宗教生活的中心。《圣经》把《箴言》和《雅歌》归于所罗所作。
     
     
    先知:
        即被视为有神圣的启示天赋之能力的宗教哲人和神授超凡能力之人,在君主国时期播道说教直到耶路撒冷被毁(公元前586年)后的一个世纪。
     
        先知作为人与上帝之间的联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不论是作为国王的宗教、伦理和政治事务的顾问还是作为其批评者,都坚信伸张正义的必要并就犹太民族生活的道德问题发表有力的评论。先知们受到上帝启示的感受已记载在各种鼓舞人心的散文和诗歌著作中,其中许多为《圣经》所收录。
     
        先知们持久而普遍的吸引力来自他们要求对人的价值的基本考虑。像《以赛亚书》(1:17)中的这些话:“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给寡妇辩屈”,依然激励着人类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分裂的君主国
        所罗门野心勃勃的计划使人民不得不付出沉重代价,人民的不满终于使他的统治垮台。与此同时,所罗门对自己部族的优惠待遇使其他部族心怀怨恨,于是君主与部族分裂主义者之间的敌对情绪不断增长。在所罗门死后(公元前930年),公开的起义导致10个北方部族的脱离,国家分裂成北方王国以色列和建立在犹太和本杰明部族领土上的南方王国犹大。
     
        以色列王国以撒马利亚为首都,历经19个国王的统治延续了200多年,而犹大王国则由大卫后裔也是19位国王在耶路撒冷统治了400年。亚述帝国和巴比伦帝国的扩张先将以色列后将犹大置于外国控制之下。以色列王国被亚述人消灭(公元前722年),它的人民被迫流亡,渐被世人忘却。100多年后,巴比伦征服了犹大王国,流放了多数居民,摧毁了耶路撒冷和圣殿(公元前586年)。
     
    第一次流亡(公元前586-538年)
        巴比伦征服结束了第一圣殿时期,但并未割断犹太人同以色列这片土地的联系。犹太人坐在巴比伦河边,发誓记住他们的家园:"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诗篇》137:5-6)。
     
        第一圣殿被毁(公元前586年)以及随后流亡到巴比伦,标志着犹太人流离失所的开始。在巴比伦,犹太人开始形成故土之外的宗教体系和生活方式,这种情况最终确保了犹太民族的生存及其精神特性并使之充满活力,以捍卫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的未来。
     
     
    波斯和古希腊时期 (公元前538-142年)
        根据征服巴比伦帝国(公元前538年)的波斯王居鲁士的一项法令,大约有5万犹太人开始在大卫家族的后代索罗巴伯的带领下第一次返回以色列故土。不到一个世纪后,犹太律法师以斯拉领导了第二次返国。在此后的4个世纪中,犹太人在波斯人统治下(公元前538-333年)及后来古希腊人(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的王权统治下(公元332-142年)实行过不同程度的自治。
     
        犹太人在受神启示的以斯拉的领导下返回家园,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第二圣殿,加固耶路撒冷城墙以及设立大议会作为犹太人的最高宗教和法律机构,这些都标志着第二圣殿时期的开始。犹大国是在波斯帝国的范围内,由祭司和长老会在耶路撒冷领导的国家。
     
        这片土地作为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2年所征服的古代世界的一部分,仍然是在以叙利亚为基地的塞琉古统治者统治下的一个犹太神权国家。禁止犹太人信奉犹太教,亵渎他们的圣殿,以向全体人民强行推行希腊文化和习俗。犹太人为此揭竿而起(公元前166年)。
     
     
    哈斯蒙尼王朝 (公元前142-63年)
        犹太人先在祭司世家哈斯蒙尼家族的马塔提斯而后是其儿子犹大·马卡比的领导下进入了耶路撒冷,清洗了圣殿(公元前164年),犹太人每年用“哈努卡节”(光明节)来纪念这些事件。
     
        在哈斯蒙尼取得进一步的胜利后,塞琉古恢复了犹地亚——现在称作以色列故土的自治,然后,随着塞琉古王国的崩溃(公元前129年),犹太人获得独立。哈斯蒙尼王朝持续了约80年,在该王朝的统治下,该王国重新获得了略小于所罗门王国的疆域,在犹太人统治下政治稳定,犹太人的生活充满生机。
     
    罗马统治(公元前63年-公元313年)
        当罗马人取代塞琉古人成为这一地区的大国时,他们给哈斯蒙尼国王赫凯纳斯二世有限的权力,把他置于罗马帝国的大马士革总督管辖之下。犹太人对新的政治怀有敌意,在随后的岁月中经常举行起义。马塔提斯·尼安蒂戈努斯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来恢复哈斯蒙尼王朝昔日的荣耀,他的失败和逝世使哈斯蒙尼统治随之结束(公元前40年),以色列故土也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
     
        公元前37年,赫凯纳斯二世的女婿希律被罗马人任命为犹地亚国王。在国家的内部事务上,他几乎被赋予了无限的自治,从而成为罗马帝国东部最强大的君主之一。希律王是希腊-罗马文化的崇拜者,他制定了大规模的建筑计划,包括凯撒城和塞巴斯特城以及赫罗德和马塞达的要塞。他还重新设计了圣殿,使之成为那个时期最辉煌的建筑物之一。希律王尽管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却没有赢得犹太臣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希律逝世(公元前4年)后10年,犹地亚被置于罗马人的直接管理之下。罗马变本加厉的压迫使犹太人义愤填膺,他们不时进行暴力反抗,并于公元66年全面起义。狄托率领人数占优势的罗马军队最终取胜,把耶路撒冷夷为平地(公元70年),并摧毁了犹太人在马塞达的最后一个堡垒(公元73年)。
     
        耶路撒冷和圣殿的彻底毁灭对于犹太民族来说是一场灾难。根据现代历史学家约瑟夫斯·弗莱维厄斯说,数十万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城被围时及在该国的其他地方惨遭杀戮,更有成千上万人被卖为奴。
     
        古代犹太人最后拥有主权的短暂时期是在西蒙·巴尔·科赫巴起义(公元132年)之后,在这次起义中,耶路撒冷和犹地亚被重新夺回。但由于罗马人的力量占压倒优势,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3年后,耶路撒冷根据罗马习俗被“一对公牛犁为耕地”,犹地亚更名为巴勒斯梯尼亚,耶路撒冷则更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
     
        尽管圣殿被毁,耶路撒冷被夷为平地,但犹太人和犹太教却在与罗马的较量中幸存下来。最高立法和司法机构古犹太教公会(前身为大议会)先在雅乌内(公元70年)后来在太巴列重新召开会议。在没有统一的国家机构和圣殿的情况下,残留的犹太人小社区逐渐恢复,并因流亡者不时返回而得到了加强。例行的公共生活也重新开始,拉比取代了祭司,犹太教会堂成为犹太人定居点的中心。在迦百农、科拉济、巴拉姆、加姆拉及其他地方发现的犹太教会堂遗物证明了这一点。哈拉卡(犹太教法典)成为犹太人共同遵守的法律并代代相传。
     
     
    马塞达:近千名犹太男女和儿童在耶路撒冷被毁的灾难中幸存下来,他们占领了靠近死海的马塞达希律王山顶宫殿并构筑防御工事。他们在这里坚守了3年,多次击退想驱逐他们的罗马人的进攻。当罗马人最终攀上和攻破城墙时发现守卫者及其家属都选择了自杀而不愿沦为奴隶。
     
    《哈拉卡》是《圣经》时期以后指导全世界犹太人生活的一套法律。它论述了犹太人在人际关系和教仪方面应遵守的宗教义务,实际上包括了人的生活的所有方面——出生和婚姻,欢乐和痛苦,农业和商业,伦理和神学。《哈拉卡》植根于《圣经》,以《塔木德》为依据,《塔木德》是一部律法习俗集(完成于公元400年),它把第一部口头律法的书面汇编《密西拿》(编纂于公元210年)和对《密西拿》的注释《革马拉》合并编纂而成。为给学习《哈拉卡》提供实用指导,宗教学者开始在第一和二世纪编写简明而系统的文摘。其中最具权威性的是约瑟夫·卡洛16世纪在萨法德所著的法律汇编《布就之席》。
     
     
    外国统治
    拜占庭统治(313-636年)
        四世纪末,在康斯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313年)和建立拜占庭帝国之后,以色列故土成了基督教占优势的国家。在耶路撒冷、伯利恒和加利利的基督教圣地上建起了教堂,并且在全国的许多地方建立了修道院。犹太人被剥夺了以前所享有的自治以及担任公职的权利,并且除了每年为哀悼圣殿被毁的那一天(阿布月斋日——犹太教历5月9日)外禁止进入耶路撒冷。
     
        614年波斯人的侵入得到犹太人的帮助,因为犹太人渴望获得解救而复国。波斯人为感谢犹太人的帮助,允许他们管理耶路撒冷,但好景不长,约3年后拜占庭军队重新夺回了该城(629年),并再次驱逐犹太居民。
     
    阿拉伯统治(636-1099年)
        阿拉伯人是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632年)后第四年征服这片土地的并持续统治了4个世纪,先是由大马士革,后由巴格达和埃及的哈里发们统治。开始时,犹太人恢复了在耶路撒冷的定居。犹太人社区获准在伊斯兰统治下保护非穆斯林习俗,这种地位使他们的生命、财产和信仰自由受到保护,作为回报,他们得交付特别人头税和土地税。
     
        然而,后来针对非穆斯林的限制(717年)影响到犹太人的公共行为及其宗教信仰和法律地位。对农田课税以重税迫使许多犹太人从农村迁到城里(即使在那里,他们的处境也难有改善),与此同时日益加剧的社会和经济歧视又迫使另外一些犹太人远走他乡。到11世纪末,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社区已大幅度减少,并且部分地失去了其组织和宗教的凝聚力。
      
     
    十字军时期(1099-1291年)
        在此后200年中,该国由十字军统治,十字军是受教皇乌尔班二世的召唤从欧洲来到这里,以便从异教徒手中收复圣地。1099年7月,第一次十字军的骑士及其粗野的军队在围困耶路撒冷5个星期后占领了它,屠杀了该城绝大多数非基督徒居民。那些被围困在犹太教会堂的犹太人虽奋力防守,却只落得被活活烧死或被卖为奴。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十字军通过条约和协定但主要是采取血腥的军事征服将其势力伸展到该国的其余地区。十字军的拉丁王国是少数征服者的王国,他们的统治仅限于一些设防的城市和城堡。
     
        在十字军开辟从欧洲来此的运输路线后,来圣地朝圣的人很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想返回家园。这一时期的文献表明,有300名来自英国和法国的拉比分批返回,一些定居在阿卡,其余定居在耶路撒冷。
     
        穆斯林军队在萨拉丁的领导下赶走十字军后(1187年),犹太人再次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由,包括生活在耶路撒冷的权利。尽管十字军在萨拉丁逝世后重新在该国取得立足点(1193年),但他们的存在只限于一批设防的城堡。十字军最终被在埃及掌权的穆斯林军事阶层——马木鲁克击败(1291年),从而结束了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
     
    马木鲁克统治(1291-1516年)
        马木鲁克人管辖的这片土地成为大马士革治的落后省份。阿卡、雅法及其他港口由于害怕新的十字军到来而被毁,海上及陆上的贸易都中断了。到中世纪末,该国的城镇实际上成了废墟,耶路撒冷大部分已衰败,而犹太人的小社区贫困不堪。政治和经济动荡、瘟疫、蝗灾和毁灭性地震,使马木鲁克人的后期黯淡无光。
     
    奥斯曼统治(1517-1917年)
        1517年,奥斯曼征服这片土地后把它分为4个地区,行政上隶属于大马士革省,从君士坦丁堡进行统治。奥斯曼早期,犹太人大约有一千个家庭生活在本土,主要是在耶路撒冷、纳布卢斯、希伯伦、加沙、萨法德和加利利的一些村庄。社区包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犹太人后代以及来自北非和欧洲的移民。
     
        在苏里曼苏丹逝世(1566年)之前有秩序的统治带来了进步,刺激了犹太移民。一些新移民定居在耶路撒冷,但大多数去了萨法德,这里的犹太人口到16世纪中期已上升到1万人,这座城成了欣欣向荣的纺织中心和知识分子频繁开展活动的中心。
     
        在这期间,犹太神秘哲学研究兴盛,像《布就之席》中所汇编的对犹太法律的现代解释也从萨法德的研究机构传遍海外犹太人散居区。
     
        随着奥斯曼的统治能力逐渐减弱,这块地方陷入无人过问的状况。到18世纪末,这里的大部分土地为常住在外的地主所拥有,并出租给贫苦的佃农,税收制度不健全且变化无常。加利利的大森林被砍伐殆尽,卡尔梅勒山脉也变成荒山秃岭;沼泽和沙漠侵蚀着耕地。
     
        到了19世纪,中世纪的黑暗逐渐让位于进步的曙光,各西方大国常常通过传教活动占据有利地位。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学者发起了《圣经》考古学的研究;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和美国都在耶路撒冷开设了领事馆。汽船开始在这片土地与欧洲间定期往返;邮政和电报联系也建立了起来;连接耶路撒冷和雅法之间的第一条道路建成。开通苏伊士运河加速了作为连接三大洲的商业要冲的这片土地的复兴。
     
        结果,这个国家的犹太人的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其人数大幅度增加。到了19世纪中期,耶路撒冷城墙内人满为患,促使犹太人在城墙之外建立了第一个居民点(1860年),在随后的1/4世纪中,居民点增加到7个,形成了新城的核心。及至1870年,在耶路撒冷,犹太人占了大多数。犹太人在全国各地买地耕作,新的农村定居点建立了起来,长期仅用于礼拜和文学的希伯来语也被重新起用。这一阶段为创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准备了条件。
     
    犹太复国主义,犹太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其名源于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传统象征“锡安”一词。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就是犹太人在其祖先的家园为犹太人赎罪,其根源是对以色列故土的持续的渴望和深深的依恋,这是千百年来流散在外的犹太人身上所固有的情感。
     
        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一直遭受压迫和迫害,西欧的犹太人对解放——这种解放既没有结束对犹太人的歧视,也未使犹太人融入当地社会的幻想日益破灭,于是政治上的犹太复国主义便应运而生。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成立犹太复国主义组织(1897年),从此政治上的犹太复国主义正式问世。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纲领既有意识形态内容,也包含实际行动,目的是促进犹太人回归故土;推动犹太人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复兴,为犹太人在其故土赢得一个受国际承认和法律保障的家园,犹太人将在这片土地上可以不受迫害,促进自己的生活和特性。
     
    移民
        在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推动下和在外交大臣贝尔福勋爵所表明的英国"对犹太复国主义渴望的同情"的鼓舞下,1919年至1939年间,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来到这片土地,每批移民都在不同方面对发展犹太人社区作出了贡献。从1919至1923年,主要来自俄国的约35,000 名移民对以后多年的犹太社区的特征和组织产生了有力的影响。这些先驱者为全面的社会和经济基础设施奠定了基础,发展了农业,建立了农村定居点的独特的公社形式——基布兹和莫沙夫,并为建设房屋和道路提供了劳动力。
     
        1924年至1932年到达的第二批移民有6万人,主要来自波兰,他们发展并丰富了城市生活。这些移民主要定居在特拉维夫、海法和耶路撒冷,他们在那里成立小型企业、开办建筑公司和发展轻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大的移民潮发生在30年代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大约有165,000人。这些新移民许多是专业人员和学者,他们构成了来自西欧和中欧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他们的文化程度、技能和经验提高了企业的水准,改善了城乡的舒适环境并扩大了社区的文化生活。
     
    管辖
        英国委任统治当局让犹太和阿拉伯社团各自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犹太社团利用这一权利在各党代表参加的基础上,(1920年)选举出叫作"当选人议会"的自治机构,该机构每年对其活动进行审查并选出全国委员会来实施其政策和方案。它利用当地资源和从世界各地犹太人处募集到的资金,建立并维持全国范围的教育、宗教、保健和社会服务网。1922年,按照委任统治当局的规定,组成代表犹太人的"犹太人代办处"与英国当局、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打交道。
     
    经济发展
        在30年的委任统治期间,该地区农业得到发展,建立了工厂,新建的道路遍及全国,约旦河的水被利用来发电,死海的矿藏得到了开发。1920年劳工联合总会成立,旨在促进工人的福利并通过在工业部门建立合作企业以及向合作社农村定居点提供服务来提供就业。
     
    文化
        文化生活日益发展,这成为以色列犹太社团的独特现象。艺术、音乐和舞蹈随着专业学校和艺术家工作室的建立而逐渐得到发展。画廊和展厅建立起来,为有鉴赏力的观众观看展览和表演提供场所。新剧的开演、新书问世或一位当地画家举办回顾展会立即受到新闻界的注意并成为咖啡店和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希伯来语与英语和阿拉伯语一起,被承认为以色列官方语言,用于文件、货币、邮票及电台广播。出版工作蓬勃发展,以色列成了世界希伯来文学活动中心。各种风格和流派的剧院向热情的观众敞开大门,人们首次尝试着写希伯来语剧本。
     
        犹太民族复兴和犹太社团重建国家的努力,遭到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的极力反对。他们的愤怒情绪在激烈的暴力时期(1920、1921、1929、1936-1939年)爆发了,犹太人的运输被阻拦,田地和森林被焚烧,犹太人无端遭袭击。犹太复国主义者很早就试图与阿拉伯人进行对话,但最终未获成功,使犹太复国主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严重对立,形成一触即发的局面。英国认识到两个民族运动的目标的对立性,于1937年建议将这个国家一分为二——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犹太领导人接受分治的建议并授权犹太人代办处同英国政府进行谈判,以便重新拟订建议的某些方面。阿拉伯人则毫不妥协地反对分治计划。
     
        由于阿拉伯人大规模反犹暴乱持续不断,英国1939年5月发布了白皮书,严格限制犹太人移民,结果是剥夺了欧洲犹太人逃避纳粹迫害的一个避难所。日后成为以色列第一位总理的戴维·本-古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即宣布:“我们将参战,只当没有白皮书;我们将反对白皮书,只当没有这场战争”。
     
    三个犹太人地下运动活跃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最大的一个是“哈加纳”,是1920年由犹太人社团为保护犹太人的安全而建立的防卫民兵。自30年代中期开始,它对阿拉伯人的袭击采取报复行动并通过群众示威和破坏活动来回敬英国人对犹太移民的限制。1931年成立的“艾特泽尔”反对哈加纳的自我克制,发动了针对阿拉伯人和英国目标的独立行动。最小但最具战斗性的团体“莱契”于1940年成立。这3个组织都随着1948年6月以色列国防军的建立而被解散。
     
    大屠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纳粹政权处心积虑地推行一项系统地消灭欧洲犹太人的总体计划。在这期间,大约有包括150万儿童在内的600万犹太人被杀害。当纳粹军队横扫欧洲之时,犹太人遭到野蛮迫害,受尽一切酷刑和屈辱,并像牲口那样被赶到犹太人聚居区,在那里任何武装反抗的企图都会导致更为严厉的惩罚。他们从聚居区被运到集中营,在那里少数运气好一点的被送去从事苦役,而多数或是在集体处决中被枪杀或是在毒气室被活活毒死。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设法逃出。有些人逃到其他国家,少数加入了敌后游击队,另一些人则被非犹太人冒着生命危险隐藏起来。结果,曾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有活力的犹太人社团的差不多900万人口中只有1/3的人幸存了下来,其中包括在战前就逃离欧洲的人数。
     
        战后,英国对获准进入这块土地并定居的犹太人的人数加紧限制。犹太人社团则组织庞大的拯救大屠杀幸存者的"非法移民"网络来对付这种限制。在1945年至1948年间,尽管英国海军封锁并建立了边境巡逻队拦截难民进入这一国家,但仍有约85,000犹太人经过秘密而且往往是危险的路线被带进这片土地。那些被抓住的人则被扣押在塞浦路斯岛的拘留营中或被遣返回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犹太志愿兵:该地区的犹太人社团中有26,000多名男女志愿参加英国军队,服务于陆、空、海军部队投入打击纳粹德国及其他轴心国的战斗。1944年9月,在国内的犹太人代办处和海外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进行持续努力谋求承认巴勒斯坦犹太人参战后,犹太旅组建起来了,成为英国部队中的一支独立军事部队,拥有自己的军旗和军徽,该旅由大约5,000人组成,参加了在埃及、意大利北部和西北欧的战斗。1945年盟军在欧洲取得胜利后,该旅许多成员都参加了将大屠杀的幸存者带到以色列故土的“非法移民”活动。
     
    通往独立之路
        由于犹太和阿拉伯社团之间互相抵触的要求无法加以协调,英国政府请求联合国大会将"巴勒斯坦问题"列入议程(1947年4月)。结果,设立了特别委员会起草关于该国前途的提案。1947年11月29日,大会通过了该委员会关于将该国分为犹太和阿拉伯两个国家的分治方案。犹太社团接受这一方案,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在联合国投票后,当地的阿拉伯好斗分子在来自阿拉伯国家的非正规的志愿者的帮助下对犹太人社团发动暴力袭击,以图阻挠分治决议并阻止建立一个犹太国。以色列防卫组织在遭到几次挫折后击溃了多数来犯部队,控制了分配给犹太国的所有地区。
     
        当英国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5月14日结束时,这片土地的犹太人口已达到65万人左右,形成了拥有完善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机构的有组织的社团,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都已经是事实上的国家,只是没有国名而已。
     
    以色列国
        1948年5月14日,根据联合国分治方案(1947年)以色列国宣布成立。不到24小时,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规军就入侵该国,迫使以色列奋起保卫它在其祖先的家园上重新获得的主权。
     
        在这场称为以色列独立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刚刚组建、装备低劣的以色列国防军在15个月时断时续的激烈战斗中击退了入侵者,这场战争夺去了6,000以色列人的生命(占全国当时犹太人口将近1%)。
     
        在1949年的头几个月中,在联合国的主持下,以色列同每个入侵国(伊拉克除外,它至今拒绝同以色列谈判)进行直接谈判,结果达成了一项停战协定,协定反映了这场战斗结束时的形势。这样,沿海平原、加利利和整个内盖夫都归入以色列的主权范围,犹地亚和撒马利亚(西岸)归约旦人统治,加沙地带由埃及人管理,耶路撒冷则被分而治之,约旦控制包括旧城在内的东部,以色列控制西部。
     
        战争过后,以色列集中精力建设国家,犹太民族为恢复它曾经历了长期艰苦斗争。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戴维·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根据"流亡者的聚集"的思想­——这是以色列国存在的理由之核心,它的国门为犹太人敞开,肯定了每个犹太人来该国并且在入境后即获得公民资格的权利。在独立后的头四个月中,大约有5万名新移民来到以色列海岸,主要是大屠杀的幸存者。截至1951年底,总共有687,000名男女和儿童到来,其中30多万来自阿拉伯土地上的难民,从而使犹太人口翻了一番。
     
        独立战争造成的经济负担以及需要供养的人口迅速增加,要求在国内节衣缩食,从国外获得财政援助。
     
        美国政府提供的援助,美国银行提供的贷款和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捐款以及战后德国的赔偿都被用于建造住房、实现农业机械化、建立商船队和国家航空公司、开发可利用的矿产资源、发展工业和扩展道路、通讯和电力网络。
     
        到第一个10年快结束时,工业产出和就业人数都增加了1倍,工业出口增加了4倍。耕地面积的扩大使得所有基本的食品供应除肉类和谷物外都做到自给自足,同时大约有5万英亩(2万公顷)荒芜的土地披上绿装,约500英里(800公里)长的公路两旁也种了树。
     
        由犹太人社团在建国前开创的教育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还包括阿拉伯人在内。所有年龄5-14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自1978年以来,义务教育延长至16岁,免费教育延至18岁)。文化艺术繁荣起来,把中东、北非和西方的特色融汇一起,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既带来了自己社团的独特传统,也带来了他们几代人曾居住过的国家中所盛行的文化。当以色列庆祝其成立10周年时,人口已超过200万。
     
    1956年西奈战役
        然而,建设国家的这些岁月一直被严重的安全问题的阴影所笼罩。1948年的停战协定不仅未为永久的和平开辟道路,而且还不断地遭到破坏。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951年9月1日决议相矛盾的是,以色列和驶往以色列的船只被禁止通过苏伊士运河;加紧了对蒂朗海峡的封锁;恐怖主义小队从邻近的阿拉伯国家进入以色列,日益频繁地进行谋杀和破坏活动;西奈半岛逐渐成为埃及巨大的军事基地。
     
        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方军事联盟一缔结(1956年10月),即对以色列存在构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在一场8天的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夺取了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在离苏伊士运河以东10英里(16公里)处停了下来。联合国决定沿埃及-以色列边界部署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埃及保证埃拉特湾自由通航,以色列则同意分阶段(1956年11月-1957年3月)从几周前夺取的地区撤退。结果,蒂朗海峡开放了,这样以色列就可以同亚洲和东非国家发展贸易,还可以从波斯湾进口石油。
     
    巩固的年代
        在以色列建国后的第二个10年期间(1958-1968年),出口增加了1倍,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约10%。一些以前靠进口的商品,如纸张、轮胎、收音机和电冰箱现在由国内生产,而增长最迅速的是金属、机械、化学和电子部门。由于国内市场对本国生产的粮食的需求正迅速接近饱和点,农业部门开始种植更多种类的作物用于食品加工以及新鲜农产品出口。除了海法现有的深水港外,第二个深水港在地中海沿岸的阿什杜德建成,以应付日益增多的贸易量。
     
        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以色列议会的永久会址,哈达萨医疗中心和希伯来大学也在新址上建立起来,取代了在斯科帕斯山上的原有建筑,原有建筑在独立战争后不得不被遗弃。与此同时,建起了以色列博物馆以收集、保护、研究和展览犹太民族的文化艺术珍品。
     
        以色列的对外关系稳步扩大,同美国、英联邦各国、多数西欧国家,几乎所有的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以及一部分亚洲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庞大的国际合作方案开始实施,数以百计的以色列医生、工程师、教师、农学家、灌溉专家及青年工作者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一起分享他们的专门知识和经验。1965年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互换了大使,此举之所以一再被推迟是因为犹太人民对纳粹政权(1933-1945年)的反犹罪行有着痛苦的记忆。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前有人强烈反对,并为此进行了公开辩论。
     
     
    审判艾克曼:1960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灭绝(犹太人)计划的主要策划者之一阿道夫·艾克曼被押解到以色列根据《纳粹和纳粹同谋人惩治法》(1950年)受审。这次审判于1961年4月开庭,艾克曼因犯有反人类和反犹太人民罪而被判处死刑。他向最高法院提出的上诉被驳回后于1962年5月30日被绞死。这是唯一的一次依照以色列法律执行的死刑。
     
    1967年的六日战争
        阿拉伯恐怖主义分子越过埃及和约旦边界的突袭行动升级,叙利亚持续炮轰北加利利的农业定居点和阿拉伯邻国的大规模军事集结,使人们对另外10年相对平静生活的希望破灭了。当埃及再次调动大量部队进入西奈沙漠(1967年5月)、命令(自1957年起部署在此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撤出这一地区,重新封锁蒂朗海峡并同约旦结成联盟时,以色列发现自己的四面八方都是怀有敌意的阿拉伯军队。既然埃及违反了1956年西奈战役后所达成的安排,以色列便行使了其固有的自卫权,在南边对埃及进行了先发制人的袭击(1967年6月5日),随后又在东边对约旦进行反击并在北边击溃了在戈兰高地挖壕固守的叙利亚军队。
     
        6天的战斗结束时,新的停火线取代了以前的停火线,犹地亚、撒马利亚、加沙和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都在以色列的控制之下。于是,北方的村庄从叙利亚19年来经常不断的炮击下解放出来,以色列和驶往以色列的船只通过蒂朗海峡有了保障;自1949年以来由以色列和约旦分治的耶路撒冷重新统一由以色列当局管辖。
     
     
    从战争到战争
        战争过后,以色列外交上的任务是将军事成果转化为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242号决议为基础的永久和平,该决议要求"承认该地区每一国家之主权、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与其在安全及公认之疆界内和平生存而不受威胁和武力行为之权利"。但正如在喀土穆首脑会议(1967年8月)上所宣布的那样,阿拉伯的立场是"不同以色列媾和,不同以色列谈判和不承认以色列"。1968年9月,埃及发动了一场"消耗战",在沿苏伊士运河两岸进行零星的干扰行动,这种行动逐渐升级为全面的局部战斗,致使双方伤亡惨重。1970年,埃及和以色列同意沿苏伊士运河再次停火,战争行动遂告结束。
     
    1973年赎罪日战争
        边境3年相对的平静被赎罪日的枪声所打破。在这个犹太历中最神圣的日子,埃及和叙利亚共同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跨过苏伊士运河,而叙利亚军队渗透到戈兰高地。在以后的3周内,以色列国防军扭转了战争态势并击退了进攻者,跨越苏伊士运河进入埃及并推进到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20英里(32公里)的地方。以色列同埃及和以色列同叙利亚之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艰苦谈判,达成了一项脱离接触协议,根据此项协议,以色列从战争期间夺取的部分领土撤出。
     
    1982年加利利和平行动
        以色列同黎巴嫩的国际边界线从未受到任何一方的破坏。然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在被逐出约旦(1970年)之后重新部署在黎巴嫩南部并对以色列北部(加利利)的城镇和村庄屡次进行恐怖主义行动,造成许多人员伤亡和巨大破坏,以色列国防军于是越过了边界进入了黎巴嫩(1982年)。"加利利和平行动"摧毁了巴解组织在该地区的大批组织机构和军事设施。此后18年来,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毗连以色列北部边界的地区保留了一个小小的安全区,以保护加利利居民免受敌对分子不断的袭击。
     
    恐怖主义早在以色列建国之前并自那时以来,阿拉伯和巴勒斯坦针对以色列的恐怖主义已存在数十年之久。1967年六日战争之前的二十年内,成千上万次恐怖分子的袭击造成了以色列平民的伤亡。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成立使恐怖主义愈演愈烈。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属下的各种恐怖组织在以色列国内和国外发动了无数次的攻击。最令人震惊的一次攻击是1972年在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枪杀以色列运动员。虽然巴勒斯坦人在1993年承诺放弃恐怖主义,以此为巴—以和平进程奠定基础,但是恐怖主义的袭击从未间断,而且自2000年9月之后更加猛烈,造成1,000多名以色列平民死亡,几千人受伤。
     
           以色列每年都专门举行纪念活动,悼念遇刺身亡的伊扎克·拉宾总理。他于1995114日被犹太极端主义分子暗杀,使全国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拉宾是一位士兵出身的政治家,他走过硝烟弥漫的战场,领导国家踏上了和平之路
     
    从战争到和平
        1977年以色列议会选举使利库德集团——自由派和中间派的联盟一上台,结束了工党差不多30年的掌权局面。新总理梅纳赫姆·贝京一台上就重申所有前任总理的承诺,要争取这一地区的永久和平并呼吁阿拉伯领导人走到谈判桌旁来。
     
        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1977年11月),打破了阿拉伯一贯拒绝以色列和平呼吁的局面,埃及和以色列随后在美国的主持下举行谈判。由此产生的《戴维营协议》(1978年9月)规定了中东全面和平的框架,其中包括一份巴勒斯坦自治的详细建议。
     
        1979年3月26日,以色列和埃及在华盛顿缔结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间长达30年的战争状态。根据该条约的条款,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以互相承认的国际边界代替以前的停火线和停战协定。
     
        1991年马德里和平会议之后,约旦和以色列进行了三年的谈判。1994年7月,约旦哈希姆王国的侯赛因国王与伊扎克·拉宾总理发表了一项宣言,结束了两国之间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1994年10月26日,在阿拉瓦边界交界处(靠近以色列的埃拉特和约旦的阿喀巴)签署了约-以和平条约,美国总统克林顿出席了签字仪式。
     
     
    国内的挑战
        在80年代和90年代,以色列吸收了100多万新移民,他们主要来自前苏联、东欧和埃塞俄比亚。如此多的新消费者以及大量熟练和非熟练工人的流入加上控制通货膨胀的严厉措施,使得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西方国家中属最快的。
     
        1984年议会选举后上台的政府由两个主要政治集团——工党(左/中)和利库德(右/中)组成。它于1988年被利库德领导的联合政府所取代,4年任期后1992年又为工党和中左翼小党联合政府所接替。伊扎克·拉宾总理1995年被刺后,于1996年进行了新的选举。本杰明·内塔尼亚胡通过对总理的直接选举上台执政,组建了以利库德集团为首的联合政府。之后不到三年的时间,他的政府就被击败了。1999年,中左翼政党“一个以色列党”的领导人埃胡德·巴拉克被选为总理,并成立了联合政府;他于2000年12月辞职。利库德集团领导人阿利尔沙龙于2001年初当选总理,2006年初,他因中风而无法行使总理职能。埃胡德·奥尔默特-以色列前进党首脑,遂取代沙龙出任总理。
     
        每一届政府都根据自己的政治信条致力于实现和平、发展经济和吸收移民。
     
    和平进程
        自(1979年)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签署以来,以色列和其他国家为推进中东的和平进程提出了各种建议。这些努力终于导致了在美国和苏联的主持下马德里和平会议的召开(1991年10月),使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巴勒斯坦的代表聚集在一起。在正式会议之后接着就是有关各方间的双边谈判以及为解决区域性问题进行的多边会谈。
     
    双边会谈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的谈判代表在奥斯陆经过数月紧张幕后接触后发表了一份《原则宣言》,概述了巴勒斯坦人在西岸和加沙地带的自治安排。《宣言》于1993年9月13日签署,但在签署之前,巴解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和总理伊扎克·拉宾曾多次交换信件。信中,巴解组织宣布放弃使用恐怖主义,承诺撤销在《宪章》中否认以色列生存权的条款并保证用和平方式解决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在这片土地上长达数十年之久的冲突。作为回报,以色列承认巴解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
     
        该《原则宣言》包括一整套双方商定的关于巴勒斯坦实现自治的五年过渡期的总原则以及一个供以巴在不同阶段进行谈判的框架。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实施自治的安排于1994年5月实现;三个月后,又在西岸实施了教育和文化、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直接征税和旅游领域中的权利和责任移交。以色列同巴勒斯坦签署的《原则宣言》及其他协议,最终导致了1995年9月以巴过渡协议的签署。
     
        该协议的内容包括,通过选出自治权力机构巴勒斯坦委员会(于1996年1月选出)扩大巴勒斯坦在西岸的自治,同时继续从西岸重新部署以色列国防军。协议中还提出了一种协调以色列-巴勒斯坦关系的机制,藉此达成《最终地位协议》。根据这项过渡协议,西岸分为三类地区:
     
    A区—包括西岸各主要城市:巴勒斯坦委员会全权负责内部安全和公共秩序,以及全权负责民政事务。(希伯伦市将服从过渡协议中所作特殊安排的管辖;1997年1月签署了在希伯伦重新部署的议定书。)
     
    B区—包括西岸的小镇和村庄:巴勒斯坦委员会负责民政事务(和A区一样)并维持公共秩序;以色列则保有维护绝对安全的责任,以保护本国公民,打击恐怖主义。
     
    C区—包括西岸的所有犹太人定居点、以色列的战略要地和大面积的无人居住区:以色列全权负责安全事务和公共秩序以及与领土有关的行政事务(规划、地区划分、考古等等)。巴勒斯坦委员会则负责与巴勒斯坦人有关的所有其他行政事务。
     
        双方对过渡协议中规定的实施进一步分阶段重新部署的时间表进行过数次修改,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在1998年10月瓦伊河备忘录中作出的。依照双方议定的修改内容,以色列于2000年3月完成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进一步重新部署。第三阶段和最终进一步重新部署计划仍在谈判之中。重新部署后,目前西岸18%以上的面积属于A区,21%以上的面积属于B区,西岸98%的巴勒斯坦人处于巴勒斯坦民族自治权力机构的管理之下。
     
        双方按照计划于1996年5月开始就《最终地位》进行谈判,以期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实体间决定永久解决的性质。哈马斯恐怖分子1996年中在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制造的多起自杀性炸弹事件,给以色列人对和平进程所抱的希望蒙上了阴影。随后,谈判中断了三年之久,直到签订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1999年9月),关于《最终地位》的谈判才重新开始。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难民、定居点、安全、边界、耶路撒冷等等。应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巴勒斯坦民族自治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2000年7月参加了在戴维营举行的峰会,双方恢复谈判。峰会结束时未达成任何协议,但发表了一项三方声明,确定了指导进一步谈判的共同原则。
     
        2000年9月,巴勒斯坦人制造了一系列对攻击目标不加选择的恐怖和暴力事件,给双方均造成严重的生命损失与极大痛苦。由于巴勒斯坦恐怖主义日甚一日且逐步升级,结束暴力对抗、恢复和平进程的多次努力都未能奏效。
     
        以色列接受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2002624日讲话中提到的关于先结束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然后才谈得上最终解决全部问题并实现和平的观点。
     
        2003525日,以色列接受了“路线图”计划,并在附带声明中提出计划实施的先决条件,同时美国承诺设法满足以色列的要求。但是,巴勒斯坦人至今尚未履行路线图第一阶段中的义务,这主要包括无条件停止恐怖主义和煽动活动。以色列采取了一系列反恐措施,包括建设反恐栅栏。
     
        在经受五年时间的巴勒斯坦恐怖主义袭扰后,为了打破中东和平进程的僵局,20058月,以色列宣布撤离加沙地带和撒马利亚北部的四个定居点。但是,随着哈马斯政府的当选,巴勒斯坦恐怖活动并未停下脚步,类似于卡萨姆导弹袭击和对以色列士兵的绑架事件,迫使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
     
        以色列和叙利亚:以色列同叙利亚间的会谈是在马德里模式的框架内在华盛顿开始的,并不时地在大使一级进行,且有美国高级官员参加。
     
        最近两轮叙以和谈(1995年12月和1996年1月)集中在安全等关键性问题上。这些会谈十分具体且范围全面,确定了原则协议的重要领域以及今后讨论和考虑的范畴。在停顿了三年多后,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谈判于2000年1 月在美国的谢泼兹敦重新开始。但是,谈判并未产生任何突破,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日内瓦的会谈(2000年3月)也未能导致谈判再次举行。
     
        叙利亚连同伊朗一起,为最极端和最危险的恐怖主义组织提供支持,比如真主党和大大小小的巴勒斯坦恐怖集团。
     
        以色列和黎巴嫩按照以色列政府关于履行联合国安理会第425号决议的决定,以色列已于2000年5月23日从南黎巴嫩安全区撤出了所有的军队。遗憾的是,黎巴嫩迄今为止并未完全履行联合国安理会第425号决议。遗憾的是,黎巴嫩尚未完全履行联合国安理会第425号决议及第1559号决议(该决议要求解散真主党并且在黎巴嫩南部部署黎巴嫩军队)。随着2006712两名以色列士兵遭到绑架以及真主党对以色列北部城市进行的轰炸,暴力事件再一次爆发。以色列被迫采取行动消灭黎巴嫩南部顽固的真主党恐怖分子,他们拥有伊朗和叙利亚提供的数万枚重型火箭弹,这些火箭弹威胁着几百万以色列平民的生命。在后来演变为第二次黎巴嫩战争的后续冲突中,4,000多枚火箭弹攻击了以色列境内的民用目标,造成44名以色列平民死亡和大量的民用基础设施毁坏以及财产损失,另有119名以色列士兵在冲突中丧生。2006811,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1号决议,要求无条件释放被绑架士兵,呼吁黎巴嫩政府军和新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共同将兵力部署在整个黎南部地区,并对除黎巴嫩政府以外的黎巴嫩各个组织实施武器禁运。
     
     
    多边会谈
        多边会谈是和平进程的组成部分,旨在找出区域性关键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作为促进中东各国间关系正常化的信任措施。在有3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的莫斯科多边中东会议(1992年1月)后,这些代表团分成了5个工作组讨论区域性共同关心的具体问题——环境、军备控制和地区安全、难民、水资源和经济发展。这些工作不时在该地区不同的地点举行会议。
     
        指导委员会由主要代表团的代表组成,由美国和俄罗斯担任主席,作用是对多边会谈进行协调。自从爆发巴勒斯坦暴力事件(2000年9月)以来,以多边途径进行的大部分活动已被冻结。
     
    重要历史事件
    公元前
    17-6世纪—《圣经》时代
    17世纪      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犹太民族的祖先和信奉一神教的先辈定居
                在以色列故土。饥馑迫使古以色列人迁徙埃及
    13世纪      摩西带领古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接着是40年的沙漠漂泊在西奈山上
                接受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
    13-12世纪   古以色列人定居以色列故土
    1020年      犹太君主国建立,扫罗为第一位国王
    1000年      耶路撒冷成为大卫王国首都
    960年       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圣殿,它是犹太人的民族和精神中心
    930年       王国分裂成犹大王国和以色列王国
    722-720年   以色列被亚述人击败;10个部族流亡(十个失去的部族)
    586年       犹大王国被巴比伦征服
                耶路撒冷和第一圣殿被毁;多数犹太人流亡
     
    第二圣殿时期
    538-142年  波斯和古希腊时期
    538-515年   许多犹太人从巴比伦返回;重建圣殿
    332年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以色列故土;古希腊人统治
    166-160年   马卡比(哈斯蒙尼)起义反对限制信奉犹太教和亵渎圣殿
    142-129年   哈斯蒙尼王朝统治下的犹太人自治
    129-63年    犹太人在哈斯蒙尼王国中的独立
    63年        罗马将军庞培占领耶路撒冷
    公元前63-公元313年 罗马统治
    公元前63-4年      罗马分封王希律统治以色列故土,重修耶路撒冷圣殿
     
    (公元)
    约公元20-33年      拿撒勒的耶稣布道
    66年              犹太人起义反对罗马
    70年              耶路撒冷和第二圣殿被毁
    73年              犹太人在马塞达的最后抵抗
    132-135年         巴尔·科赫巴起义反对罗马人
    约210年           犹太人口传律法集《密西集》编纂完成
    313-636年       拜占庭统治
    约390年           《密西集》注释篇《耶路撒冷塔木德》完成
    614年             波斯人入侵
    636-1099年      阿拉伯统治
    691年             哈里发阿布杜勒·马里克在耶路撒冷第一和第二圣殿旧址建圆顶寺
    1099-1291年     十字军统治(耶路撒冷的拉丁王国)
    1291-1516年     马木鲁克统治
    1517-1917年     奥斯曼统治
    1564年            犹太法律汇编《布就之席》出版
    1860年            耶路撒冷城墙外建第一个居住区
    1882-1903年       第一批大规模移民,主要来自俄国
    1897年            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
                      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
    1904-14年         第二批大规模移民,主要来自俄国与波兰
    1909年            在德加尼亚建第一个基布兹,第一座现代化犹太人城市特拉维夫建立
    1917年            英国的征服结束了400年的奥斯曼统治,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承诺支
                      持建立"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的民族家园"
    1918-48年       英国统治
    1919-23年         第三批大规模移民,主要来自俄国
    1920年            犹太劳工联合总会和"哈加纳"(犹太防卫组织)成立犹太人社团
                      设立全国委员会处理其事务
    1921年            在纳哈拉勒建立第一个莫沙夫
    1922年            国际联盟授权英国对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进行委任统治;外约旦在
                      这片土地的3/4土地上建立,余下1/4为犹太人的民族家园代表犹太社
                      团与委任统治当局打交道的犹太代办处建立
    1924年            第一所技术研究所在海法成立
    1924-32年         第四批大规模移民,主要来自波兰
    1925年            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在斯科博斯山开办
    1929年            阿拉伯好斗分子屠杀希伯伦犹太人
    1931年            犹太人地下组织"埃特泽尔"成立
    1933-39年         第五批大规模移民,主要来自德国
    1936-39年         阿拉伯好斗分子挑起反犹暴乱
    1939年            英国《白皮书》严格限制犹太人移民
    193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犹太人遭大屠杀
    1940-41年         地下运动"莱契"组成;哈加纳的突击队"帕尔马奇"建立
    1944年            作为英军一部分的犹太旅组成
    1947年            联合国建议在这片土地上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1948年          以色列国
    1948年            英国委任统治结束(5月14日)
                      以色列国宣布成立(5月14日)
                      阿拉伯五国入侵以色列(5月15日)
                      以色列国防军组建
                      独立战争(1948年5月-1949年7月)
    1949年            与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签订停战协定
                      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和约旦分治
                      选举第一届议会
                      以色列被接纳为联合国第59个会员国
    1948-52年         大规模移民来自欧洲和阿拉伯国家
    1956年            西奈战役
    1961-62年         阿道夫·艾克曼因参与大屠杀而在以色列受审并被处决
    1964年            从北方基内雷特湖引水至半干旱的南方的全国输水工程峻工
    1967年            六日战争;耶路撒冷重新统一
    1968-70年         埃及对以色列进行消耗战
    1973年            赎罪日战争
    1975年            以色列成为欧洲共同市场的非正式成员
    1977年            利库德集团在议会选举后组成政府;30年工党统治结束
                      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
    1978年            包括中东全面和平的框架和巴勒斯坦自治建议的《戴维营协议》签订
    1979年            以埃和平条约签署
                      梅纳赫姆·贝京总理和安瓦尔·萨达特总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81年            以色列空军摧毁了即将投入使用的伊拉克核反应堆
    1982年            以色列完成从西奈半岛三个阶段的撤军
                      “加利利和平行动"将巴解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恐怖主义分子逐出黎巴嫩
    1984年            民族团结政府(利库德和工党)在选举后组成
                      "摩西行动",空运埃塞俄比亚的犹太移民
    1985年            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1987年            在以色列管理区内开始出现广泛的暴力行为(阿拉伯人称作起义)
    1988年            利库德在选举后上台执政
    1989年            以色列提出四点和平建议,来自前苏联的犹太人大规模移民开始
    1991年            在海湾战争期间,以色列遭伊拉克"飞毛腿"导弹袭击
                      中东和平会议在马德里召开
                      "所罗门行动",从埃塞俄比亚空运犹太人
    1992年            与中国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
                      以工党的伊扎克·拉宾为首的新政府成立
    1993年            以色列与作为巴勒斯坦人代表的巴解组织签署《关于巴勒斯坦人临时自治安
                      排的原则宣言》
    1994年            在加沙地带和杰里科地区实行巴勒斯坦人自治
                      同罗马教廷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设立摩洛哥和突尼斯利益代表处
                      签署以约和平条约
                      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获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            在西岸和加沙地带实施扩大的巴勒斯坦自治;巴勒斯坦委员会选举产
                      的总理伊扎克·拉宾在和平集会上被暗杀
                      西蒙·佩雷斯成为总理
    1996年            反对以色列的阿拉伯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活动升级
                       "愤怒的葡萄行动",对真主党恐怖主义分子袭击以色列北部进行报复
                                        
                      阿曼和卡塔尔设立贸易代表处
                      本杰明·内塔尼亚胡经选举成为总理,组成以利库德集团为首的联合政府
                      阿曼在特拉维夫设立贸易代表处
    1997年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自治权力机构签署希伯伦议定书
    1998 年           以色列庆祝建国50周年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瓦伊河备忘录,为实施过渡协议提供便利1999 年           埃胡德·巴拉克(左翼的“一个以色列党”)被选举为总理;组成联合政府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沙姆-沙伊赫”备忘录
    2000年            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来访
                      以色列从南黎巴嫩安全区撤军
                      以色列被联合国、西欧和其他集团所承认
                      再次出现暴力事件(阿拉伯人称作起义)
                      巴拉克总理辞职
    2001年            阿利尔·沙龙(利库德集团)被选举为总理;组成具有广泛基础的团结政府 
                      发表沙姆-沙伊赫实况调查委员会报告(the Mitchell Report)
                      提出巴-以安全实施工作计划(原则停火计划)
                      旅游部长雷哈瓦姆·泽维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暗杀
    2002年            以色列发起“防卫盾”行动,以应对巴勒斯坦人的多次恐怖主义袭击
                      沙龙总理解散议会,提出在2003年1月28日举行新的选举
    2003年            阿利尔·沙龙总理组成中-右翼联合政府
                      以色列接受“路线图”计划
    2005                     以色列执行“脱离接触计划”,该计划得到以色列政府和议会的批准
    2006                     阿利尔沙龙总理中风后,埃胡德·奥尔默特成为代总理
    328日           以色列举行大选
                      埃胡德·奥尔默特总理组建新政府
                                   针对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带以及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的恐怖主义活动,
                      以色列进行军事行动。
    2007                     西蒙·佩雷斯经以色列议会选举成为总统
                      哈马斯以暴力方式占领加沙地带后,以色列宣布对加沙为“敌对区域” 
     
     
  •